〝那年夏天〞的深度與景深     陳世倫 / 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


 


     認識美蘭是讀博士班的時候,本來只覺得她是個很聰慧,有理想又很執著的女孩子,交往久了,慢慢發現,她的名字與繪畫觀很像宋朝末年的鄭思肖,(代表作〝失根的蘭花〞);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不畫泥土,蘭根盡露;人問其故,他說:「蘭的花葉只是浮世的表面,美則美矣,蘭的根莖才是我的心思,是我對俗世的關懷。」美蘭的作品,不只追求筆墨的美,更透露出她對人性深處人文的關懷!


美蘭過去多以枯木、落花、樹根、破牆、戲偶等蕭瑟圖像表達她的思想,畫起來輕鬆寫意、遊刃有餘,然而她並不以此自滿,執著的向人物畫挑戰。人物畫在國畫上,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歷來以人物畫自居的畫家並不多,然而美蘭近作一系列的人物畫,雖屬社會底層販夫走卒之描寫,卻頗有可觀之處!


〝那年夏天〞是這一次展出被討論最多的一幅畫,為什麼要畫這幅畫?美蘭率直的說:「其實是個性使然,對題材一向的喜好吧!我覺得老舊、殘缺的東西雖然快結束了,但也是最歷練、最豐富、最純真的時候,人生亦復如是;我喜歡觀察老人、老樹、枯木、破牆.......一些表象殘缺,卻質地極美的事物,一些時間殘留下來的痕跡,我嘗試抓住它,透過我的筆墨,將它記錄起來。」


在內地旅遊,看到端著大碗公在門口吃飯的婦人、看起來貧困,但是很自在,旁邊蹲著托頰的朋友,好像在問她,最近胃口如何;另在風景區賣水果的老人,叉手蹲坐,歪著頭若有所思,畫的正面,二位老嫗彷彿竊竊私語的,看著前方 .......,他們都是小人物,為著簡單的生活工作,平凡中見真純,美蘭一一拍下他們變成創作的資料。


看著美蘭的〝那年夏天〞,很容易就被她的畫吸引,五個小人物錯落的安排,舉手投足,都是生活的寫照,五個人物的手腳姿勢,美蘭都描寫得很仔細,尤其手腳關節部份,很難,但美蘭畫得很順暢;達文西曾說:人的內心話,會隨著手腳自然的流露出來,五個人分別述說著生活的瑣碎故事;畫面大量的留白,除了增加畫面想像的空間,也增加了它的內涵。〝那年夏天〞最值得一提的是美蘭的構圖功力,一般國畫的人物群像,如蔣兆和的流民圖等,人物構成多屬水平的展開;但美蘭嘗試在她的人物畫裡,加強景深的描寫,讓畫面產生縱深,透過人物、果籃、乾貨的交錯安排,畫面充滿了流動的空氣,讓觀者的視線,能在畫面上自在的瀏覽,也可一窺美蘭內心的藝術世界!


美蘭的畫很明顯不是那麼甜,她希望自己的畫是耐人尋味的;美蘭的畫很明顯不是那麼美,她希望自己的畫是感動人的;透過〝那年夏天〞景深的營造,讓畫面產生平凡、深邃、動人的內涵;美蘭自謙畫人物畫的時間並不長,希望有一天能夠把人物畫好,能夠做到從人物的眼神、臉部表情詮釋更多的事情。我們期待她的努力,讓下一次的演出更精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omeilan0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