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課堂上看了莫內的影片,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希望大家回應。老師雖然教的是英文,但對藝術十分熱愛,對藝術提出的觀點也時常令人刮目。


以下是老師在部落格提出的問題:


在辦公室的白牆上掛一幅莫內的畫日出。這是一幅如假包換的模仿畫,是幾年前在越南的胡志明街頭小店買來的。畫畫的年輕人是越南美術學校畢業的,他們在越南經濟尚未起飛的年代,對著畫冊,以手工繪製的印象派作品。畫的色彩與筆觸,很近似莫內的手法。價錢不多,回台灣裝框花的錢還比較多。現在掛在我辦公室,外賓或友人來訪,增添了許多話題與色彩,讓訪談與拍照,有趣多了。


今晚去美術系上英文課,看莫內的短片,介紹莫內的人與畫。邊看邊想,有許多念頭浮現,與大家分享,也聽聽大家意見:


1.        何謂風景如畫? 有沒有可能畫如風景?


2.        何謂原創?何謂模仿?或原創總已(always already)是模仿了。


3.        美學的共通性與獨特性具有種辯證的關係。美學標準的設立,目的是要來讓人打破的?當獨特性漸漸變成一種通則時,這也就是變的時候了。藝術的本質是叛逆的,它的運作是權力的。但也面臨一種內在的矛盾,在建立一套美學系統的同時,失去了系統外的顛覆力量,反成了被顛覆的對象。


4.        莫內晚年依自己喜好,建一花園作畫,這和野外寫生有何差別?你是否養一隻鳥來畫鳥?


5.        莫內的自然畫,有多自然?他的畫,花花草草,水色庭園,很討喜,討自己的喜?或觀者的喜?你的評價如何?


6.        光彩是莫內畫的生命。學設計的,如何看待光線?


7.        莫內的畫是拍賣會的票房保證,莫內兩字代表金錢。但畫的真正價值要如何評斷?


8.        莫內的橘園巨畫,環繞一室,有何看法?


9.        當美容師都懂得利用莫內來拉籠客人,以藝術文化包裝生意經營,畫家要如何介入文化創意產業?


10.    資本主義時代的畫家,要如我推銷自我?莫內的例子?


 強力推薦莊老師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kunliang2006



以下是我的回應:




風景如畫?畫如風景?讓我想到許多其他的語詞是否也可以這樣玩?浮生若夢?夢若浮生?心如止水?止水如心?如影隨形?如形隨影?求知若渴?渴若求知?......每個子題似乎都可以成為一個暗藏玄妙的哲學思考問題,可以衍生成一篇邏輯推演的長篇大論,有趣!繪畫創作往往是去蕪存菁的完美呈現,大自然固然是畫家模仿的對象,但面對大自然寫生總會發現有些美中不足之處需要畫家的乾坤挪移使其更臻完美,畫家的價值就在此。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便是抄襲,而非創作。因此,當我們驚呼「風景如畫」時,是否意味著眼前的風景幾近「畫」一般完美,「畫」在此時是形容詞,形容風景的美好。


若要抽絲剝繭地去分析一件作品的一根線條、一面色塊,必然全是模仿,無原創可言。但從古至今仍有許多屬於原創的標竿性人物,如一種繪畫技法的開創、一種思想潮流的發端、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一種科技新寵的問世,各個知識領域皆有原創,但原創必奠基在眾多的模仿基礎上,原創不可能從零開始。


藝術世界中同時存在著主流與非主流藝術理論,主流理論中又含當道言說(discourse in dominance)與反對言說(discourse in dissidence),,非主流指的是傳統的、已定形的,當道是以反對傳統來肯定自身價值的。反對言說有一天會變成當道言說,而當道言說有一天也會變成非主流(即傳統),如印象派當時是反對言說(反對官方沙龍美學),後來成為主流,現在已成傳統。就歷史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新的思維,都會在時間的洪流中變成舊思維。(謝東山老師著《藝術批評的疆界》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然而,一件在藝術世界中被認定為是藝術的藝術品並不會因為從主流變成非主流就不是藝術品,藝術的價值是恆常存在的,如莫內的《印象日出》並不會因為現在普普、抽象表現藝術的流行,而失去其藝術品的身分。


外出寫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莫內晚年依自己喜好,建一座花園作畫,不失為一個稱便的方法,也可能是因為風景並不如畫,所以要造一如畫的風景在家中。我們為了畫花而買花,為了畫鳥而買鳥,這是常有的事,只為了要觀察入微、追根究柢,追求「畫意」,更追求「畫理」。如果不是這樣仔細觀察,就不會知道杜鵑花究竟是幾片花瓣?花瓣相連或分離?花蕊有幾根?花瓣上的斑點如何分佈?


畫家當然是先有發自內心創作的衝動,才有作品的產生。衝動來自對事、對物或對自然,作品的內涵應該是先感動自己,才感動別人的。姑不論莫內作畫是為了討自己歡喜或討別人歡喜,我相信莫內是醉心於真實經驗的客觀記錄的實踐家,這在當年被認為是粗俗、草率的畫法算是創舉。他是第一個以繪畫深入探討視覺現象的藝術家---自然界不存在孤立單一的顏色,陰影處也並非全無顏色,它們的色彩是受光的大小而起變化的。他曾為了某一主題孜孜不倦連續畫了三十幅,只為追求以簡單筆觸、豐富的色彩表現顫動的光影變化及氛圍。他重視整體效果而不重視細節,其畫遠觀時輪廓清晰可辨,但近觀審視卻不見任何形象,只見散亂的許多小色塊。這是莫內作品充滿魅力之處。


莫內在晚年創作的橘園巨畫在當時的確是偉大巨作,其毅力令人瞠目。但我認為若想營造一個置身蓮花池的身歷其境感受,畫作應該是頂天立地而不是被框限住的,甚至天花板是整面鏡子,效果可能更為壯闊且迷幻。


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想者一直懷有崇高的敬意。不論美容師是否真的懂得欣賞藝術,他能跳脫窠臼,將美容院佈置成一個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場所,是他聰明過人之處。進入這家美 容院的 女士們,在花團錦簇美輪美奐的氛圍裏,相信心靈的饗宴是多過於外表的粉飾的。有多少生意人能有這樣的胸襟及眼光呢?在可能不敷成本或血本無歸的冒險下,誰願意犯這美麗的錯誤、做這種高雅的賭注呢?當藝術文化能夠融入市井小民的生活中的時候,社會環境怎能不美好?


藝術價值的高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很難斷言的。甚至只要是表達觀念的作品便不可能有審美條件存在。如杜象的《泉》,以現成物提出現代藝術在美學觀念上的辨證問題,提出「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這類具顛覆性的話題。藝術品的意義與價值只存在於社會與文化的脈絡裡,脫離了此脈絡,藝術品便要還原為本來的物質性格,即當藝術品與社會功能連結時,意義才會產生。藝術的意義還得從各領域的知識網路裏找到詮釋,如:杜象的《泉》作品,目的是探討美學問題,若拆離現場,它便還原成無生命的小便斗。藝術的價值雖然在拍賣市場上有具體的數字可為指標,但刻意的炒作也可能混淆視聽。收藏名畫已不是單純的藝術修為,更是身分地位的表徵,或者,是投資理財的管道。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運用政府的力量將當地的抽象表現主義推向國際舞台,使紐約取代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重鎮,目前大陸藝術市場的活絡亦可見其契機。畫家應該專心畫畫吧,若苦心積慮想推銷自己,是否本末倒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aomeilan0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